香港小童群益会

香港小童群益会 2020施政报告建议书

香港小童群益会一直本着「培育新一代 携手创未来」的宗旨,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其福祉的保护。针对现时的社会状况,本会现提出以下多项与儿童及青少年福祉相关的建议供政府考虑,希望政府的施政更能满足儿童及家庭的需要。


1. 改善数码鸿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

1.1. 加强基层儿童的网上学习支援

突如其来的疫情促使学校短时间内推动大规模网上学习,本会忧虑疫情令学生之间的数码鸿沟进一步扩大。本会在今年2至3月期间进行了一项「儿童及家长在停课期间的状况调查」及5月跟进个案访问及前线服务经验,基层家庭主要面对三大困难:(1) 欠缺合适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连线;(2) 欠缺有关硬件及软件的技术支援;(3) 缺乏与网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及信心。而6至7月本会参与由香港大学的一项「数码素养 360」的研究结果显示,同样反映基层儿童在网上学习上明显遇到较多困难,不仅缺乏能够有足够频宽上网的大屏幕设备,而且平均数码能力亦较低,未能全面受惠于电子教学。

本会期望政府必须提出具体政策措施:1) 为基层家庭儿童提供计算机设备及上网服务,以支援学童在家上线网络及适当器材,纳入成为标准;2) 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参考2009年重启「上网学习支援计划」 (计划已于2018年8月31日结束),由社会服务机构设立社区为本的电子学习资源中心,提供在家、社区的技术支援,确保有需要的基层学童,包括特别需要的基层不被分隔,无缝学习; 3)加强为基层及综援家长的支援及培训,以令他们更接纳及配合学生在家网上学习,使家长成为在家学习的支援者,装备他们发展应有的「数码能力及技巧」; 4) 长远而言,政府需制定提升学生数码能力及素养的策略,包括增加教师就数码教学上的培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配合学校电子教学、积极鼓励学校推行电子学习,放宽对借出装置予有需要学生的限制、在家庭空间环境可行下为所有学生配备需要及足够的大屏幕设备。

1.2. 提供资源培育基层儿童及青少年发展多元学习的机会

面对社会及教育政策的提倡学生的「多元学习及发展」,基层学童一直也因为资源有限而未能够有合理的机会发展个人的潜能及培育非学术的能力,包括艺术及体育。多年不少团体也反映基层学童在参与课外活动上获得的资源不足。政府除了为基层儿童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之外,本会认为协助儿童建立兴趣、爱好,正向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本会建议政府为贫穷家庭儿童发放「学习券」,为基层学童提供一定数额的学习津贴,以参与发展兴趣/艺术/运动等培育课程,鼓励基层儿童涉猎不同活动,以助他们发展潜能,加强贫穷儿童的个人资本及达至全人发展。为此,政府亦可以增拨资源在租用场地及设施上,包括增加体育用地、为基层家庭提供优惠价钱去报名活动及租用康文署、民政署及相关的社区设施,鼓励基层儿童及青少年培育多元兴趣。


2. 鼓励儿童及青年公民参与

2.1. 增加儿童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

近一年的社会运动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参与社运的儿童及青少年大增,公民意识增强,然而香港在儿童权利的推动工作仍在起步的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缺乏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的机会。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参与权是四大基本权利之一,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为了让儿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本会建议政府1) 推动现有儿童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参考过往屯门公园儿童游乐场咨询儿童的计划,在「儿童事务委员会」设立咨询儿童的机制,有关机制不能再只依靠以往以组织架构形式,举办「儿童论坛」等只让被选中的儿童表达意见。2)政府亦应鼓励地区民政处与各区区议员及社福机构协作,在区议会中邀请儿童参与讨论与制定社区政策与事务。长远而言,本会建议政府宜订立咨询儿童意见的恒常机制,确保在制定相关儿童政策及措施时以儿童友好的方式收集儿童声音,建构理想空间去推动儿童参与,令儿童的意见都获得考量。

2.2. 积极与青少年对话,推动青少年参与公共及政策制定的策略

青少年在整个社会运动中担任积极的角色,对政治的诉求比过往踊跃。然面,过去政府希望透过「青年发展委员会」作为主力推动青少年公民参与的手法及策略已经不合时宜。为了化解社会矛盾,本会建议政府以是次社会活动为引子,1) 推动青年的公民参与,积极以不同的形式聆听及收集青少年声音,必须考虑建立新的电子信息沟通平台作为参与的窗口,鼓励青年人以崭新的方法向政府表达意见,在「不留名」、「不筛选」、「不带前设」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政府虚心聆听、回应及接纳不同政治立场的意见,重建有效的沟通,为政府全面收集意见、互动讨论及制定回应民间诉求的机制。2)加上现时青少年的权力有限,他们的声音未必得到聆听,继而选择走上街头表达诉求。政府在推动更全面的青年发展政策时,为了令青年的声音得以传入政府,政策更贴近青年的诉求,本会建议政府为青少年充权,增加邀请青年人参与讨论及制定政策的机会,与政府共同制定与自身有关的政策,为社会作出贡献。


3. 支援弱势社群 – 贫穷儿童

3.1. 资助基层家庭以渡过经济难关

受疫情影响,本港经济受到重创,根据7月政府统计处提供的数据,香港失业率升至6.2%,失业人数超过24万。截至6月,政府已推出两轮「防疫抗疫基金」,唯对失业及就业不足的基层家庭的支援尚有不足。虽然政府早前放宽申请综援门槛,调低入息审查的要求,但综援是为经济上无法自给的贫穷人士提供的安全网,无法直接解决到失业人士的困境,加上申请综援门槛依旧过高,社会对综援的负面标签令不少失业人士却步。本会期望政府尽快推出更全面的扶贫政策,包括:1) 促请政府尽快设立「失业援助金」,补漏拾遗,为失业人士提供适切支援; 2) 与此同时,本会鼓励政府提供更多短期或长期就业职位,在公营及私营机构内招聘更多中短期的职位,包括低技术工人,特别是疫情期间需求大增的速递或清洁人员等,令「手停口停」的失业人士及基层家庭渡过是次难关; 3)长远而言,政府宜提供职业培训的资助,增加低技术工人的就业能力,协助经济转型而陷入困境的低收入家庭。

3.2. 加强社区基层医疗服务

过去时有报导基层家庭因经济问题无法使用在居住邻近的私家门诊服务,只能利用费用相宜的公立医院急症室服务,甚或只会服用成药。特别在疫情期间,家长对儿童防疫尤其紧张,子女有任何相关的症状便会立即就医。故此,本会建议政府参照现有长者医疗券的计划,1) 增设每年发放定期金额的「儿童医疗券」,让学童可以选择在私家诊所及早治疗,减免前往公营医疗的急症室或门诊,减轻公共医疗系统的负担,并由邻近社区的医疗服务支援基层儿童的医疗需要。2) 本会建议政府亦可透过新设的地区康健中心进行初步的防疫工作,在社区内推动防疫及健康教育,加强社区人士的健康意识。

3.3. 重启综援检讨

政府致力为有需要的基层人士提供安全网为重心,综援金额强调为应付受助人的最基本需要,但政府自1999年进行综援检讨后,迄今仍未打算重新规划综援的制度,而综援标准金及其他津贴项目(所谓「一篮子」) 自1996年至今未有任何改动,只是按每年的社援物价指数而调整。事实过去多年,与成年人或一般消费项目与儿童日常生活及学习项目的增幅有明显差别,而且认可基本生活项目与现时香港的生活标准脱节。譬如以前未被认可的「上网费」也要经团体争取多年后才于自2010-11学年被纳入综援资助项目之一。故此,本会建议政府因应最近的疫情,政府宜1) 短期内提供的短暂性特别津贴,协助基层市民面对疫情困境。长期而言,本会促请政府2) 以「儿童为本」为原则,重新检视综援制度,加强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活保障,包括定期检视儿童津贴的标准,重新增设健全儿童的补助金及与儿童成长有关的特别津贴,确保儿童享有足够的支援及发展机会。


4. 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4.1. 加强支援学童精神健康支援服务

社会对精神健康支援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近年学童的求助数字更愈趋增加,持续的社会事件及疫情更进一步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以本会与香港明爱、香港青年协会共同营运的赛马会青少年情绪健康网上支援平台「Open噏」为例,本会的前线同工指出「Open噏」计划在过去一年的使用率大增,特别自今年3月开始,服务需求有明显的增幅,反映青少年对疫情的担忧。本会建议政府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需求,提供更全面及适切的专业服务支援,增拨去年获社署资助的「网上青年支援队」资源 (本会夜猫Online 网上青年支援队亦为五队资助服务之一),包括增加人手及加强同工的训练,提供更贴合现时年青人生活模式的支援服务,以确保服务质素及持续的支援。

4.2. 加强精神健康专业服务人手及训练

本会建议政府在增加现有服务的支援同时,宜同步加强对社工的支援,包括提供基础训练予前线社工,基础训练是为提升前线同工敏感度,加强同工对情绪困扰的青少年及家长状况的认识,及早介入去提供适切的辅导及转介服务。另外本会促请政府设立精神复康相关的社工专业资格,发展有系统的精神科社会工作专业训练计划,为精神复康社工提供在职培训,学习多种实证为本的精神科介入知识,持续进修以专门处理儿童及青少年复康服务,确保精神病康复者能接获得最适当的训练及服务。


5. 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支援

5.1. 加强社区层面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根据政府的统计,在公营普通学校就读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人数2018/19学年间增至49,080名,数字按年上升,另有团体(特殊学习需要权益会)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全港只有接近一半的社署资助的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为6岁或以上SEN学童提供社区支援服务。本会一向致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提供支援,期望透过家庭、学校、社区协作模式,协助SEN学童融入学校及社区。本会去年更于地区单位推出两项服务计划 - 「赛马会社区星导计划 (SENCO) 」以及赛马会「艺术有 SENse 」计划,推动社区内的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以强项为本的角度设计活动。本会期望政府可以1) 透过社署增加资源推动地区的资助服务中心推动有系统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服务,一方面提升社区人士以至大众对SEN儿童的同理了解。另一方面,亦可促进区内不同的持分者交流及连系社区。2) 另外政府宜在社区设立地区跨专业服务团队,涵盖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及相关医护治疗专业同工,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潜能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6. 加强「儿童为本及早介入」政策及措施

6.1. 规划长全日制幼儿园教育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提出确保儿童早期发展 (0 至8岁) 在健康、营养、安全、学习及具同理共感的育养,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莫大帮助。而本港幼儿期的培育除了依靠家庭的照顾外,亦有幼儿园所提供的服务。而幼儿园乃是家庭支援中重要的一环,对双职家庭尤其重要。唯现时在政府的十五年免费教育制度下,全日制及长全日制幼儿园未纳入在免费幼儿园教育的全额资助范围,只能接受较半日制多25%至 30%的资助,资助不足以应付实际服务营运,令到全日制或长全日制幼儿园的学费相对昂贵,经济诱因的缺乏亦令到其供应亦远低于双职家庭的需求,不少学童需要选择跨区就读长全日制幼儿园。对基层家庭而言,受资助的全日制或长全日制幼儿园学费难以负担。本会促请政府在「免费优质幼儿园教育」纳入全日制及长全日制幼儿园,为其提供全额资助,提供经济诱因以增加更多长全日制学校幼儿园,学校在资源运用上能够更灵活,藉此加强对双职家长的支援,以及保障幼儿接受到合适的照顾。

6.2. 增拨资源予幼儿学校及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

政府一直重视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支援服务,本会乐见政府的将近年的重点放在推动「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零轮候」目标,同时本会亦期望政府对各类学前康复服务的需求一视同仁,增加幼儿学校兼收服务与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额外资源。以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为例,近年接受服务的幼童年龄较多为2岁以下,这些幼童大多数有大小肌肉的发展问题及感觉统合训练的需要,对职业治疗及物理治疗服务的需求十分大。而幼儿学校兼收服务能提供职业治疗及物理治疗的资源更少。因此,本会建议政府拨款增加幼儿学校兼收服务及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的配套,尤其是增加专业医疗人手,包括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特殊幼儿工作员及社工的人手比例,以及增加相应的设备与训练器材。

X

COOKIES政策

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is committed to protecting the privacy, confidentia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we hold by comply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We will ensure compliance by our staff with the strictest standards of security and confidentiality. This policy may from time to time be revised, or otherwise changed where we deem necessary, so we recommend checking it occasionally. Any amendments to this policy will continue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In case of any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olicy, the English version shall prevail.

返回顶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